电商时代 医药零售业如何破局
发布时间:2015-04-21 | 浏览:3164
对策:主动对接
建好平台去年以来,医药电商疯狂推进,阿里、百度等网络巨头纷纷布局大健康,试水医药电商。一时之间,医药电商杀到的气氛在传统医药零售行业中弥漫,让广大零售药店坐立不安。然而,怎样在医药电商杀到的关键时刻,实现传统药品零售破局?
4月16日,在贵州省(首届)医药行业合作发展峰会上,专家与企业家给出了自己的建议,与医药制造和零售企业分享了医药电商新生态下的破题之作。
● 主动对接 线上线下齐头并进
去年以来,随着网售处方药提上议事日程,医药电商迅速走红,令传统零售行业措手不及。一些医药零售行业的负责人纷纷表示医药零售难做。尽管目前医药电商发展形势模糊不清,但很多连锁药店的老总们有的着急上火,而有的淡然面对。在医药电商“狼”来了的新时代下,传统医药零售行业如何发展?
4月16日,在中国中药协会国医药文化专业委员会、贵州省医药商业协会、贵州省药品零售行业商会主办、贵阳德昌祥药业有限公司、贵州汉方药业有限公司承办的贵州省(首届)医药行业合作发展峰会上,香港华瀚生物制药控股有限公司主席、贵州汉方集团总经理张岳说:“医药电商正一步步蚕食传统医药零售市场的市场份额,也加速了零售终端的洗牌,对于传统医药零售行业来说,要积极面对,采用互联网思维发展医药零售,实现线上线下营销。”他表示,主动迎接医药电商,需要传统零售企业的决策者不断更新自身知识体系,引领高层团队参与电商学习,了解互联网对医药产业带来的销售革新。事实上,随着医药电商时代的到来,除了互联网巨头布局医药电商外,一些具备实力的医药零售连锁企业加速与电商融合,实现线上线下同步发展。催生了众多B2C、O2O医药电商。广东康爱多连锁药店有限公司就是其中之一,该公司采取网上药店发展模式,专注于医药健康垂直领域的精细化运营,实现网络线上销售交易、提供售前售后服务。通过建立交易网络平台“康爱多网上药店”,与天猫、京东等平台建立了长期稳定的良好合作关系,并借助天猫平台的快速发展,2014年,该公司月销售规模在天猫医药馆居前三位,现已形成良好的品牌网络渠道环境,实现品牌扩张。该公司全国采购总监邱容芬表示,医药电商的建立,让公司更好地锁定目标客户,建立庞大的铁杆粉丝,从而实现公司快速发展。
● 打造平台 实现工业与用户统一
随着医改脚步加快,医药电商加速布局。目前,我国医药电商数量逐年增加,这一领域亦成为众所企业抢占的“前沿阵地”。有业内人士表示,随着医药B2C企业数量的增多,进一步带动医药零售B2C网购市场的发展,而天猫和京东商城大型平台电商的介入,将推动医药B2C的交易规模和用户需求的增长。未来,医药电商之争将转为平台之争。张岳认为,医药电商来袭的今天,建好医药电商平台尤为重要,平台建好了,可以让广大消费者快速获得想要的产品,让生产、销售、企业拥有畅通的生产、销售、平台。那究竟该怎样建好平台呢?首先要建立铁杆粉丝,铁杆粉丝首先从内部员工开始,逐步向外扩张推广,打造一群忠诚度高的铁杆粉丝服务于电商平台,这一步做好了,将会畅通销售渠道,为电商平台发展打下基础;其次,把平台与移动终端相连,扩大粉丝群体,实现药厂、销售企业、消费者互动。清华大学医药健康研究与培训中心客座教授、九州通医药集团业务顾问耿鸿武说:“随着医改、药价、医药招标改革等重大事项的推进。
医药价格体系将重构,药品价格逐渐回归,医药营销逐渐回归到渠道管理,构建新的渠道结构,实现新跨越成为必然,因此医药流通的平台建设尤为重要。然而,在医药电商的冲击波下,传统零售小企业显得力不从心。在新常态下,传统医药零售企业何去何从?耿鸿武认为,传统流通小型医药零售企业需“嫁入”豪门,背靠大树;或多家联合抱团发展;或上下延伸、专业发展,这样方能在医药流通重构的情况下稳步发展。
而邱容芬表示,打造新的电商平台,需与厂商紧密合作,让平台高度集中,打通工业到用户的障碍,最终实现电商盈利。医药电商的迅猛来袭,让传统零售业利润空间逐渐缩小。而对于制药企业来说,这一影响相对小得多。然而,在大数据与大健康产业发展的新时代,电商搅局,也惊起制药企业“一身冷汗”。
贵阳德昌祥药业有限公司董事长姚厂发表示,不管制药企业还是零售企业,在心的环境下实现新发展,需有深厚底蕴的企业文化支撑。作为贵州唯一的百年老牌制药企业,德昌祥经过上百年的发展与积淀,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德文化的引领下,该公司实现突飞猛进的跨越,从2007年至今,该公司年产值从4000多万元上升到近10亿元。在医药电商新营销生态中,传统老牌企业如何变革?贵阳德昌祥药业有限公司总经理罗战彪表示,在新的发展生态中,我们将依托独家品牌,实行分线发展战略、精品战略、连锁直供战略、与连锁药店紧密合作,打通工业、营销、用户之间的渠道,实现共赢发展,提升产品盈利能力,同时整合明星推广、公益活动、基层医生培训、国医药文化平台,实现公司全面发展。
摘自《贵州商报》记者 杨小友